APP大数据“杀熟”现象频现,您被“割过韭菜”吗?

(采访人员 陈洲)近日 , 一则《我被美团割了韭菜》的网文引发包括央广网、《科技日报》、《财经》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 文中爆料 , 作者肖先生在开通美团会员后外卖配送费不降反升 , 疑似被“大数据杀熟” 。 该文在微博热传后 , 不少网友留言表示也有过类似经历 。
随着算法匹配的普及 , 植入相关程序的平台在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 , 也滋生出滥用大数据 , “杀熟”老客户的行为 。 如想彻底扼杀 , 还需多方联动 。 对此 , 中消协建议 , 切实加强算法应用的有效规制 ,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同时 , 遭遇类似情况的用户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情况 , 也要及时同平台方交涉 , 不能忍着吃哑巴亏;最后 , 平台建设者更应本着诚信原则 , 合法合规使用算法匹配程序 ,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 还互联网和谐的环境 。
APP大数据“杀熟”现象频现,您被“割过韭菜”吗?文章插图
热点网文曝光大数据杀熟乱象
《科技日报》2021年1月8日的相关报道提到 , 网上出了一则《我被美团割了韭菜》的热文 , 作者肖先生花费15元开通外卖会员服务后 , 配送费用从2元上涨至6元 , 后又下降至4元 , 严重怀疑被平台方使用“大数据”进行“杀熟” 。
其实 , 早在2020年底 , 央广网就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 , 中国之声采访人员还深入进行了事件追踪 。 美团客服人员解释称 , 是由于软件的定位缓存导致了错误的地址 , 并非会员与非会员的配送费存在差异 。
但是 , 对此解释 , 网友们并不信服 。 《财经》E法特约评论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欣也指出 , 平台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消费者进行歧视性定价的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 , 众多网友曾指出饿了么、京东、携程、飞猪、去哪儿等知名平台公司均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 , 虽历经多次曝光 , 但并未有实质性改善 。
APP大数据“杀熟”现象频现,您被“割过韭菜”吗?文章插图
“大数据杀熟”为何屡禁不止
早期使用“大数据”的初衷是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 可节省用户人工搜索的时间 。 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 , 不良平台却动起对老客户“杀熟”增加盈利的歪脑子 。
所谓“大数据杀熟” , 具体表现为:平台上同一商品或者服务会员的定价可能高于普通用户 , 而普通用户的定价可能高于新用户和潜在用户 。 也就是说 , 用户粘性越高 , 可能被平台“坑”得越惨!
既然大家对此深有体会 , 为何“杀熟”现象屡禁不止呢?首先 , 这类现象涉及的数额多数不大 , 以外卖平台的配送费为例 , 金额出入只有数元 , 较真的消费者少 , 法律层面也无法立案 。 其次 , 很多商旅平台“杀熟”是存在折扣上的差异 , 例如 , 某酒店给新顾客5折优惠 , 老顾客可能只享受9折 , 没有通过账户之间的对比 , 用户并不知道自己被程序“安排”了 。 最后 , 令人担忧的是 , 鉴于多数知名平台都背靠国内几大互联网“巨头” , 不同平台可能出自同一个阵营 , 资方也可能出现重叠 , 因此 , 如今的“大数据杀熟”模式已经进化到“跨场景、跨平台”的数据共享模式 , 相关规定已无法限制住所有违规平台 。 尽管从法律角度 , 平台方的确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 但是谁知道这类“阶梯定价”的规律呢?
正如中消协相关人士所言 , 一些常见的网络消费领域不公平算法应用具有技术性和隐蔽性 , 消费者很难通过个体力量与之抗衡 。
【APP大数据“杀熟”现象频现,您被“割过韭菜”吗?】此外 , 每个平台算法的设计人员不同 , 在北京消协副秘书长陈凤翔看来 , 算法本质是互联网的一种编程技术 , 这种编程技术有一定的人为参与和输入 , 有的编程者不懂得法律 , 编制过程中侵害了消费者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