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见考生太丑,便出一上联刁难,对出下联后龙颜大悦,点为探花

引言“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其大概的意思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就要勤于攻读六经(科举考试必考科目)。自从隋炀帝开启科举考试以来,科举已经成为了普通子弟通向天子堂的一条黄金大道。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历朝历代基本上都对科考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完善,考生被录取的概率越来越低。
乾隆见考生太丑,便出一上联刁难,对出下联后龙颜大悦,点为探花
文章插图
时至清朝,这种录取率变得更低,用万人过独木桥来形容被录取的人数一点也不为过。不过,这也会给朝廷带来坏处,为了提高录取率,乾隆皇帝发明了一套以貌取人的方式去为朝廷录取“人才”。有一考生相当丑陋,但他却通过了乾隆帝的考验,获得了探花。而他们之间的考核,仅是一副对联,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要求极其严格的清朝科考有人认为,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的性质早已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再是普通人通向天子堂的一条道路,而是统治者想通过科考的方式去麻痹民众的思想,从而实现其集权和专制的统治。换言之,明朝的统治者使用的是愚民政策。到了清朝,这种极具政治目的的教育也被承传了下来,而科考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完善。普通人想要科考成功,从而实现身份的转变和阶级的更改,必须要通过4个关卡。第1关是院试(即童生试)而这个资格是通往下一关的必要环节,是普通人进入府、州、县学学习的必备条件。有意思的是,参加考试者无论年龄的大小,均被称为童生。
乾隆见考生太丑,便出一上联刁难,对出下联后龙颜大悦,点为探花
乾隆见考生太丑,便出一上联刁难,对出下联后龙颜大悦,点为探花
文章插图
第2关是乡试而考官非常特殊,是由皇帝亲自指派的。考生们在这一次考试之中可以获得名次,主要有正、副榜之分,正榜被录取的人叫做举人,第1名是解元。第3关是会试在这一次考试中,会有300名被录取为贡士,第1名叫做会元。接下来是最后一关---殿试这是清朝进行科举考试的主要流程和方式,能够通过科考的人基本上都是寥寥无几。那么,皇帝会不会做出一些改革呢?二、乾隆特殊的录取人才方式到了乾隆年间,这种科考方式要求更加严格,能够通过的人更是相当稀少。所以,他独创了一种录取人才的方式,即以貌取人
乾隆见考生太丑,便出一上联刁难,对出下联后龙颜大悦,点为探花
文章插图
乾隆十七年(1752),他决定每6年进行一次“大挑”这里的资格是必须要通过院试和乡试,且最具备有进入殿试第2个原因是给读书人一个希望,让更多的人参加到科举考试中来。当一些人有资格参加“大挑”这个方法似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许多考生都跃跃欲试,而乾隆皇帝自己也乐此不彼。不过这种以貌取人的方法不仅仅被他运用于此,他还认为,参加殿试的人也必须具备好看的样貌。有一次,他真的在殿试中遇到了一个才华横溢,但却相貌丑陋的考生。为了符合自己的录取标准,他觉得为难这一个考生,让他自己知难而退。
乾隆见考生太丑,便出一上联刁难,对出下联后龙颜大悦,点为探花
文章插图
然而,考生却相当从容,对乾隆皇帝的发难都一一化解,这让乾隆自己都感到佩服,最后给了他探花的名次。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三、巧妙对联获探花这一位考生叫做刘凤诰不过,他是一个存在缺陷的人,不仅只有一只眼睛,而且相貌看起来相当丑陋。这给他自己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但也让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突破自己的缺陷。很快,他就参加了殿试,且考卷也被放入了被认为非常优秀的卷档中,它们将会是乾隆帝看到的第1批卷子。乾隆很快就关注到了他,迫切地想要与他会面。然而,他的样貌让乾隆感到失望,乾隆无时无刻都不表现出厌恶之情。于是,乾隆想要给他出难题,让他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