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史海钩沉:柳传志的祖上当了洋人的买办?

自从2021年底以来 , 张捷教授揭露了柳传志祖上跟洋人交好的买办事迹 , 掀起了众多网民探寻历史真相的热潮 。 同时 , 柳传志一方也由族人柳哲出面 , 为柳传志祖上的所作所为极力辩护 。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两方面的观点碰撞 。
根据柳氏家谱记载 , 柳传志的高祖辈 , 也就是爷爷的爷爷 , 是镇江当地的大户人家 。 当时柳家有三兄弟 , 其中老大柳昕开办了育婴堂 , 老二柳恂开办了大烟馆 , 老三柳暹开办了绸布庄 。 当时正是清朝后期 , 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 , 1858年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 , 增开了南京、汉口、镇江等通商口岸 。 注意柳家所在的镇江就是新开的通商口岸 , 柳家的的育婴堂、大烟馆、绸布庄等产业正好是在1858年之后开办的 , 这些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 。
【爱历史】史海钩沉:柳传志的祖上当了洋人的买办?
文章图片
根据张捷教授披露 , 柳家的育婴堂名义上是做慈善 , 实际上吃绝户 , 因为前来托付婴儿的人家基本是走投无路 , 只能把全家值钱的地契、金条都交给育婴堂的老板 , 指望老板能将他们的孩子抚养长大 。 而柳传志一方声称 , 柳家育婴堂开办了四十年 , 养活了上万名婴儿 , 同时柳家还陆续购置了上千亩田产 , 招来贫农耕种 , 以这些田租补贴育婴堂的开支 。 我们发现 , 张捷和柳哲他们两方的说法 , 都指出了柳家后来拥有了上千亩田产 。 不同之处在于 , 张捷方面认为是靠吃绝户得来的田产;而柳哲方面只承认柳家陆续购置了大量田产 , 却没提到购买土地的钱从哪里来 。 这是个很重大的疑点 , 要知道把一个婴儿从小养到大需要很多花费 , 更不用说养活上万名婴儿需要耗费巨资了 。 柳家一边投入巨资养活上万名婴儿 , 一边还能砸大钱购置大量田产 , 感觉柳家的钱多得花不完 。
【爱历史】史海钩沉:柳传志的祖上当了洋人的买办?
文章图片
根据张捷教授披露 , 柳家的大烟馆专卖鸦片 , 使得很多人抽鸦片抽得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 而柳传志一方声称 , 柳家跑遍全国各地到处赈灾 , 捐钱超过了10万金 。 就是不知道这个10万金是不是10万两黄金 , 换算一下10万两黄金就是5000公斤的黄金 , 就是5吨黄金 。 要知道如今的英国总共也只有300吨黄金 , 柳家单单赈灾就捐了5吨黄金 , 简直是富可敌国了 。 不过赈灾的目的是为了救人 , 那么柳家开大烟馆卖鸦片做什么呢?卖鸦片的结果就是害人 , 柳家一边卖鸦片害人 , 另一边又去赈灾救人 , 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把卖鸦片赚的钱花在赈灾上面 , 岂不是等于不赚钱瞎折腾了吗?除非赈灾本身就是一个有利可图的生意 , 否则为啥要费钱费力费时间这么辛苦 , 还不如待在镇江老家卖鸦片更舒服吧 。
【爱历史】史海钩沉:柳传志的祖上当了洋人的买办?
文章图片
对于柳家老三开绸布店的事情 , 张捷教授倒是没什么说 , 反而是柳传志一方声称 , 柳老三开了二十几年的绸布店 , 赚了很多钱 。 那么柳家是靠卖什么绸布发了大财呢?史料记载 , 当时英国经过工业革命 , 使用机器生产的洋布物美价廉 , 而国内手工编织的土布不但质量差 , 价格也不低 。 于是鸦片战争之后 , 进口的洋布倾销国内 , 把国内的土布打得节节败退 。 镇江就是通商口岸之一 , 如果柳老三卖土布 , 肯定竞争不过洋布;只有帮着洋人卖洋布 , 才能赚大钱 。 可是柳家的育婴堂都办了四十年 , 为啥绸布店只办二十几年呢?原来当年的洋务运动不仅搞了炼钢和造船 , 还搞了纺织工业 。 比如1890年前后就有上海织布局、湖北织布局等陆续投产 , 既然纺织产业实现了国产替代 , 进口的洋布就不好卖了 。 此时距离天津条约刚过三十年 , 如果帮洋人卖洋布的话 , 柳家确实只能当二十几年的买办 。
【爱历史】史海钩沉:柳传志的祖上当了洋人的买办?
文章图片
【爱历史】史海钩沉:柳传志的祖上当了洋人的买办?】综上所述 , 柳家的育婴堂开了许多年 , 购置的田产越来越多 。 柳家的大烟馆帮着洋人贩卖鸦片 , 多年荼毒镇江人民 。 柳家的绸布店帮着洋人倾销洋布 , 使得本地手工作坊大量倒闭 。 柳家祖上果然依靠当买办发了大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