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第一个恩封“世袭罔替”爵位的亲王——和硕怡亲王允祥及其后裔的故事( 三 )


因弟弟病势沉重而焦虑不安的雍正在忧伤焦急之下 , 连连下旨 , 一面让其他臣子代替胤祥处理政务事务 , 一面延请各地名医 , 对胤祥“医祷备至” , 寄希望于医士大家 , 能够挽回胤祥的健康 。
不过胤祥的身体在长期高负荷工作压力下 , 早已不堪重负 , 已经油尽灯枯 , 即使再好的药物和名医 , 也无法挽回 。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 , 四十四岁的胤祥病故于京师 , 为四哥雍正帝鞠躬尽瘁 。
【爱历史】第一个恩封“世袭罔替”爵位的亲王——和硕怡亲王允祥及其后裔的故事
文章图片
胤祥去世后 , 万分悲痛的雍正帝有如断却臂膀 , 数日食不甘寝不安 , 不顾君臣分别 , 坚持穿素服为十三弟致哀 , 并著令胤祥之名由之前的“允祥”改回“胤祥” , 赐谥号“贤” , 再加“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于谥号前 , 以示恩宠 。
同时 , 雍正帝确立了胤祥生前一直拒绝的“世袭罔替”待遇 , 把他的世子弘晓册立为世袭亲王:“吾弟之子弘晓 , 著袭封怡亲王 。 世世相承 。 永远弗替 。 凡朕加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 , 不可任意稍减 。 ”额外再立其子弘皎为世袭郡王:“著令怡贤亲王子弘皎加恩封授郡王 , 以嘉王之功勋 。 ”
从此 , 怡亲王的后代 , 就有了一个亲王、一个郡王的世袭爵位 , 这在整个清朝 , 都是罕见的(除了国初时候 , 礼亲王及其后裔中 , 有一个亲王、两个郡王的世袭爵位 , 不过那个是军功封爵 , 不能相比 。 )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 , 雍正帝去世 , 乾隆帝即位 。 新君继位后 , 按照雍正帝的嘱托 , 明确了弘晓的怡亲王和弘皎的宁郡王爵位世袭罔替资格 , 并授予胤祥庶长子弘昌贝子爵位(亲王庶子一般只封授镇国将军 , 弘昌封贝子 , 已经是莫大的恩遇了 。 )
【爱历史】第一个恩封“世袭罔替”爵位的亲王——和硕怡亲王允祥及其后裔的故事
文章图片
但是弘昌不满意自己的待遇 , 对于父亲一直有意压制自己很是怨恨(弘昌性格跋扈、为人轻浮 , 胤祥怕他惹事 , 所以长期把他关在府内不许外出 , 直到胤祥去世后 , 才得以出外) , 于是联络同样心怀不满的四弟宁郡王弘皎(弘皎是胤祥嫡长子 , 因为胤祥不想自己的成年儿子继承亲王爵位 , 将来给皇权造成威胁 , 所以特地选择了年幼的嫡子弘晓继承爵位 , 因此弘皎失去了亲王之位) , 勾结废太子胤礽之子理亲王弘皙等 , 阴谋作乱 , 想要谋逆 。
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举事 , 就被早有准备乾隆帝一举粉碎 。 乾隆四年(1739年)十二月 , 乾隆帝将弘皙、弘昌、弘皎等人全部软禁关押 , 之后将弘皙革除王爵 , 圈禁景山;弘昌革除贝子 , 收回御赐府邸;弘皎则因为是雍正帝亲封的世袭郡王 , 不好太过处置 , 所以乾隆帝将其释放 , 没有加罪 , 但是其世袭郡王改为降等承袭 , 而且停郡王俸禄终身 。
此后弘昌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以闲散宗室身份去世 , 身后也没有谥号 。 弘皎则在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默默无闻地死于宁郡王府 , 死后谥号“良” , 称宁良郡王 。 他这一支 , 失去了世袭的郡王资格 , 不过以后机缘巧合之下 , 弘皎的后裔还会入继大宗 , 承袭怡亲王爵位 , 这都是后话了 。
在这一场风波中 , 承袭了怡亲王爵位的弘晓因为才满十八岁 , 年幼本分 , 所以没有牵扯进“谋逆案”中 。 但是在乾隆七年(1742年)三月和八年(1743年)八月 , 他所担任的管理理藩院及正白旗满洲都统还是都被免去 , 此后再也没有担任过其他重要职务 , 只是凭借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 参与朝廷大典、朝会列班 , 仅此而已 。
弘晓此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收藏古文典籍上 , 他在怡亲王府内修建了几座藏书楼 , 取名名“乐善堂”、“明善堂”、“安乐堂” , 把搜集来的典籍善本藏于期间 , 时时观摩 , 并据此著《明善堂集》作为一生志趣爱好的总结 。
弘晓以此态度 , 躲过了有可能来自乾隆帝的打击和惩罚 , 远离朝堂 , 以藏书家和诗人自娱 , 总算得以将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安全保住 , 不至于像两个哥哥弘昌、弘皎一样 , 被褫夺爵位、或者被降等承袭 , 给怡贤亲王胤祥护住了家族荣耀 。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四月 , 五十七岁的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去世 , 朝廷赐谥号“僖” , 称怡僖亲王 。 弘晓次子永琅承袭了怡亲王爵位(弘晓长子永杭死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 , 没有来得及承袭爵位 , 而且也没有子嗣) , 成为第三代怡亲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