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

明朝有很多伟人值得我们铭记 , 锐意改革去陈求新的张居正、刚直不阿为官清廉的海瑞、四方奔波钻研医术的李时珍、保家卫国有勇有谋的戚继光……今天要讲述的是一位年仅十二岁就写出惊天著作 ,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一位忠臣 , 他就是于谦 , 作为明朝中期的一位名人 ,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大义 。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 于谦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祠堂巷) 。 据说 , 在他七岁的时候 , 偶遇一个游方和尚 。 这个和尚见到于谦之后 , 就说他以后必定会出将拜相 。 当时 , 身边人觉得和尚就是随口说说 , 一个刚刚七岁的小孩子 , 有什么资格可以入阁拜相呢?
于谦自幼就对自己要求很严格 , 读书非常刻苦 。 他一生的偶像就是南宋时期著名将领、爱国诗人文天祥 。 他将文天祥的一张画像小心翼翼地装裱起来 , 悬挂在了座位旁边 , 文天祥就成为了于谦时时刻刻用来鞭策自己的榜样 。

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
文章图片
于谦八岁就能和邻居老翁对对子 。 十二岁的时候 , 就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石灰吟》 。 这首诗的气势恢宏 , 石灰本是最寻常不过的东西 , 但是却能忍受千万次的锤炼 , 即便被人们砸碎 , 落在地上的石灰永远是洁白的 , 本色不改 。 此后的很多年 , 于谦就像这首诗中所描写的石灰一样 , 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 胸怀坦荡 , 为了保卫国家保卫百姓始终将生死置之度外 。
宣德元年(1426年) , 于谦刚刚进入朝堂不久 , 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造反 。 当时的宣宗朱瞻基作为明朝历史上屈指可数的一代明君 , 眼里自然揉不得沙子 , 随即决定御驾亲征 。 于谦作为随从官员 , 也参加了这次平叛 。 汉王朱高煦本来就没什么计谋 , 手下的兵将也是一群乌合之众 , 宣宗很轻易地就解决了这次叛乱 。 宣宗任命于谦为御史 , 当着百官和士兵的面指责朱高煦的罪过 。 于谦声色俱厉、掷地有声地责问朱高煦 , 骂的他抬不起头 。

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
文章图片
从这次事件之后 , 宣宗对于谦的信任开始增加 , 又提升了于谦的官职 , 一直提升到兵部右侍郎 ,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参谋长 。 于谦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官到一个手握实权的大官 , 不管是任何官职 , 他都兢兢业业地处理事务 , 数次平反冤狱 , 建造堤坝、种树挖井 , 切切实实地为民谋福利 。
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宣宗去世之后 , 英宗继位 。 在正统年间 , 英宗非常崇信大太监王振 , 凡事都喜欢问王振的意见 。 于谦作为清官 , 自然不愿意和王振同流合污 。 他从没拜访过王振 , 更没送过礼物 。 就因为这样 , 王振才恨上了于谦 , 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于谦收监 , 准备处死 。 不料 , 王振的做法激怒了百姓 , 这些百姓群情激愤 , 联名向朝廷上书于谦的冤屈 。 王振迫于无奈只得无罪释放于谦 。

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
文章图片
正统十四年 , 也先大举进犯明朝边境 , 英宗被王振蛊惑亲自带兵 。 临走前 , 英宗指派于谦统领兵部 , 郕王监国 。 当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来时 , 举国震惊 , 人心惶惶 。 英宗被俘 , 王振被杀 , 而也先正率领着一支精骑部队直奔北京城而来 , 然而十几万精兵都早已跟随英宗出征 , 死的死 , 残的残 , 只剩下极少数人得以逃生 , 此时的北京城哪里还有足够多的兵力来对抗侵略?
正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 于谦挺身而出 , 他斥责了那些主张放弃抵抗迁都南京的投降派 , 建议郕王立即调动距离京城最近的军队前来助战 。 随后 , 于谦又从北京城现有的官兵中选拔一些人 , 日夜操练 , 多次击退了也先的进攻 。 最后 , 于谦又建议郕王派遣使者和也先谈判 , 用计策拖住也先等待援军的到来 。 正是在于谦的指挥和安排下 , 北京城等来了援军 , 里应外合大败也先 , 保卫了国家 , 保卫了百姓 , 使得明朝的历史能得以延续 。

值得铭记的神童,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帮助明王朝延续几百年
文章图片
可惜 , 刚正清廉的于谦却遭到了小人石亨、曹吉祥和徐有贞的嫉恨 。 等到英宗复位代宗病重的时候 , 这些小人污蔑于谦是故意怂恿代宗继位的 , 他只效忠代宗一人 。 英宗听后大怒 , 命令将于谦斩首 。 英宗不知道的是 , 于谦早就草拟好了诏书并请代宗应允 , 在代宗薨逝后由英宗的儿子继位 。 当初代宗本不想将他接回 , 是于谦不顾个人安危 , 向代宗进言一定要将英宗接回 。 代宗正是在于谦的坚持下才将他接了回来 。 虽然英宗很快就明白了于谦所做的一切 , 可是最终 , 于谦的命运终结在了他用热血维护的北京城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