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

几天后 , 大考将正式拉开帷幕 。 「寒窗苦读十二载 , 金榜题名一世」 , 这是无数学子十余年学习的最后一次考试 。 十年磨一剑 , 无人问津 , 十年磨一剑 , 这也是千千万万个人一生都要面对的考验 , 也是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大事 。 祝愿广大考生考出好成绩!
谈到高考 ,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 。 如果有你的名字在榜上揭榜 , 那就叫榜上有名 , 如果可以考第一 , 那就很厉害了 , 高中时代 , 不仅仕途光明 , 而且更能光宗耀祖 。

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
文章图片
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谈起汉武帝 , 我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历史上短命而又功勋卓著的隋朝 。 隋文帝杨坚于5811年建立隋朝 , 结束了自西晋末以来中国被割据三百年的割据局面 , 实现了中国再次统一 。 隋文帝登基后 , 励精图治 , 开皇之治繁荣昌盛 , 其政制便是其中之一 。
一套完整的隋朝国家选举制 , 为无数才华横溢的学子提供了机会 , “十年寒窗无人问 , 一夜成名天下知” , 从此开启了中国人才是出路的梦 。 但是 , 杨坚选错了继任者 , 只用了37年的时间 , 隋朝就在杨坚儿子杨广的手中灭亡了 , 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朝代 , 而它所推行的科举制却延续了千年 。

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
文章图片
清光绪三十一年 , 取消了科举制 ,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共走过1300年 。 有数据显示 , 这一时期共有777位文武状元 , 其中中文状元为592位 。 而且我今天要说的那位状元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人 ,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登上状元宝座的人 。
清同治十三年(1974年) , 夏同龢生于贵州省麻哈州高枧村(即今天的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 。 清末(1893年) , 夏同龢参加癸乡试中举人 。 在1900年(公元1898年) , 夏同龢被光绪皇帝立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甲申) 。 贵州省历史上仅有两位文士 , 夏同龢是其中之一 , 也是中国最后一位文士 。
身为贵州省仅有的两个文氏之一 , 夏同龢在当地仍颇有名气 。 现在 , 在贵州黔东南麻江县贤昌乡高枧村狮子山脚 , 有一座夏同龢门第 , 即夏同龢门第所在之处 。 我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这里 。

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
文章图片
这个小山村四周被群山环绕 , 看得出来 , 当地的经济并不发达 , 但这位状元却是相当的富足 。 刚刚进村 , 就是一派小桥流水 , 亭台楼阁的江南园林景致 , 给人一种来到江南水乡的错觉 。
据说夏同龢是在光绪二十四年才建此楼的 。 整个建筑为清朝传统外砖内木结构 , 坐北朝南 , 三开间 , 中间为正门 , 挂有“清宫”蓝底烫金匾 。 门两旁挂着一幅夏同龢亲笔写下的匾额:努力嵩明德 , 时时爱景光 。 字迹浑厚有力 , 颇具风韵 。
“状元”色是贵州传统的暗红色 , 体现了当地的特色 , 至今仍是光彩夺目的一色 。 整个建筑由门楼、厢房、正厅等建筑构成 , 正厅为三开间 , 穿斗式硬顶青瓦加门、窗 。 院中天井全部用青石板铺成 , 与我们常见的清代建筑大同小异 。

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
文章图片
根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 , 这座宅邸是当年夏同子回乡祭祖时居住的 , 他在这里住了32天 , 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 室内卧室里还有夏同龢当年睡过的床榻 , 还有他当时用过的一些家具 。 看得出来 , 夏同龢虽然做了官 , 却没有过上好日子 。
明初 , 夏家祖辈从南京来到麻江定居 , 历经五百余年 , 成为夏氏第六代 。 夏同龢在本地也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 , 自小就受光绪皇帝的老师重庆璧山名士胡安铨的教育 , 这为以后成为一名文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清代末年 , 时局动荡不安 , 又刚刚经历了甲午海战的惨败 , 光绪想奋起推行戊戌变法 , 夏同龢又碰上了当年的文渊阁 , 也不得不改变观念 。 可悲的是 , 这张板凳还没有坐热 , 没有成功变法 , 光绪帝被软禁 , 梁启超、康顺三人逃亡 ,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流成河 。

在贵州大山里,有一位状元第,以江南山水建筑风格著称
文章图片
面临时局 , 满怀抱负的夏同龢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 ,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学海外的状元 。 夏同龢既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 又是“学而优则仕”的楷模 , 夏同龢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学而优则仕”转变为“学而优则仕” , 无疑是中国最后十三位状元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