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朱德、粟裕指出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核心问题


魏延|朱德、粟裕指出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核心问题
文章图片

魏延|朱德、粟裕指出了魏延“子午谷奇谋”的核心问题

子午谷奇谋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时期 , 魏延提出的计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 , 暗度陈仓” 。 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 , 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 , 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 , 两军会师于潼关 。
北伐路线图
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战略主张 , 却被诸葛亮一口否决了 , “诸葛一生唯谨慎” , 诸葛亮认为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 , 不如先取凉州 , 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
“子午谷奇谋”历来有很大争议 , 支持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 。
支持者认为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效法韩信那个妇孺皆知的“明修栈道 , 暗渡陈仓”的故事 , 可以实现速战速决 , 在短时间内成功 , 彼时魏国关中集团兵力仅四万人 , 守将为超级废物、驸马夏侯楙 , 迅速击溃的概率极高 。 而后可以分散一部分兵力坚守险要的潼关、武关、蒲坂津黄河渡口等地 , 确保关中的安全 , 还可以防止魏军东面主力的快速增援 。 另一方面 , 魏国陇右和河西地区兵力分散 , 数量有限 , 一旦切断外援 , 随后步步蚕食、各个击破 , 估计不少守军将望风而降 。
反对者则认为 , 夏侯楙虽弱 , 然而以四万兵力驻守 , 更兼长安城防坚固 , 夏侯楙一时半会儿还不至于弃城而逃 , 只要长安稍有坚持 , 战事难免陷入旷日持久 , 则魏延及其兵士几乎无生还的可能 , 甚至存在魏延变节投敌的可能 , 魏延是蜀中重要将领 , 熟知蜀中军事地貌 , 若反成魏军大将 , 对蜀国的威胁就大了去 , 诸葛亮断然不敢冒如此风险 。
魏延
显然正反双方各执一词 , 貌似都挺有道理 。
然而后世有一个重要人物却貌似非常支持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 就是我们的十大元帅之一的朱德朱老总 , 他是这么评价这个问题:“按当时情况 , 魏延建议孔明率主力出斜谷 , 自己率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 , 两路人马夹击魏兵是正确的 。 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若吾用兵 , 从子午谷径取长安 , 早得多时矣 。 ”(出自《文史杂志》:朱德与三国志) 。 在其他的场合 , 朱老总也曾经评价诸葛亮“顶牛阵 , 老一套” 。
这个观点还可以从《三国志》作者陈寿得以佐证 , 陈寿曾言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 , 管、萧之亚匹矣 。 然连年动众 , 未能成功 , 盖应变将略 , 非其所长欤!”在评价诸葛亮的才能 , 陈寿认为诸葛亮“治戎为长 , 奇谋为短” 。
我们的战神粟裕评价诸葛亮时说:“诸葛亮是一位政治谋略家 , 打仗不行 , 更算不上军事家!...六出祁山 , 当时魏强蜀弱 , 而他采取正面推进相持 , 怎么能以弱胜强呢?人说诸葛一生唯谨慎 , 从军事上来看是不敢用奇兵 , 不会打仗” 。 (《粟裕研究文萃》第五集 , 第183页)
结合朱老总和粟裕的观点 ,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魏强蜀弱 , 而以弱胜强须有出奇制胜的办法 。
我们应该务实的看一组数据:根据现代对三国统计的数据是:三国后期蜀国面积106万平方米 , 28万户 , 94万人 , 士兵10.2万;魏国面积440万平方米 , 52万户 , 440万人 , 士兵超过40万 。 吴国面积145万平方米 , 52万户 , 230万人 , 士兵23万 。
也就是说 , 吴蜀加起来 , 无论是土地面积、人口数、士兵数都无法和曹魏相提并论 。 稳扎稳打 , 那是要靠兵马钱粮支撑的 。
诸葛亮的计划看似非常有把握 , 是安全、十拿九稳的计划 。 但是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 从历史的实际看 , 诸葛亮所谓十全之计 , 在从228年到234年的5次北伐中 , 根本没有一次有完全成功的希望 , 其根本原因就是国力的不足 。
要知道 , 军事行动从来都是有一定的冒险性的 ,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冒险 , 然而一旦成功就可以依托潼关、武关、蒲坂津渡口的天险 , 保卫关中 , 而这时的关中将成为蜀军可靠的新补给基地 , 不再依靠陕南的汉中基地去翻越秦岭补给 , 蜀军最头疼的粮草问题也会随之一并解决 , 同时对以兴复汉室为最终目标的蜀军的士气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 而蜀国的国力短板也可以从根本上能够得以解决 。
所以 , 小编的观点是 , 尽管是冒险 , 终归是一个机会 , 不冒险 , 可能真的连机会都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