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考试季到来!聊聊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那些事儿

“除了日常的知识积累 , 影响成绩的另一大决定性因素就是心态 。 ”随着考试季到来 , 上海市建平中学心理社同学自主运营的公众号“走心Psychlone”最近发了这样一篇文章 , 探讨缓解考试焦虑的方法 。
在分析了“输家心态”“玩家心态”和“赢家心态”之后 , 文章认为最“高级”的是最后一种:注重自己在考试中得到了什么 , 把获得的经验用于备战下一次考试;乐观而有动力的同学 , 往往能出现在考试名次的上游 。
【中国青年报|考试季到来!聊聊中学生心理压力的那些事儿】经历了长时间的网课生活 , 又在不久前返校开学 , 学习成绩变化成为中学生们心理压力的首要来源 。 “走心Psychlone”的负责人黄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 不少同学开学后成绩“翻天覆地”:有的“后进生”在网课期间十分努力上进 , 开学后取得了极大进步;一些原本成绩优秀的同学过于自负 , 又无法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 , 返校后考试“就像重新学一遍似的” 。
除了学习压力 , 黄莹还总结了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亲子关系压力、社交压力、情感压力和身体压力 。 “尤其是网课时期整天和家长待在一块儿 , 好多同学觉得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 , 看孩子哪儿哪儿都不顺眼 , 很心烦” 。
寻找支持系统
有27年工作经验的上海市进才中学心理高级教师沈慧发现 , 当察觉自己心理压力大的时候 , 现在的孩子更愿意向家长、老师和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 而家长有时却不支持孩子的决定 。
沈慧讲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 疫情期间 , 在家上网课的方式让原本不善社交的一位男生觉得“特别好” , 因为可以避免跟同学们交往了 。 可事实上 , 他在与同学接触后 , 却产生了自己处处不如人的想法 , 心情有些抑郁 。 他主动向家长提出去看心理医生 , 家长却不认为这是非得去医院才能解决的问题 。 疫情后期 , 家长终于带他去医院 , 医生开了一点儿“可吃可不吃”的药 , 家长又害怕药物有副作用 , 坚决不让吃 。
“家长觉得 , 这是通过孩子的努力就能解决的问题 , 可以不吃药;孩子则认为 , 连医生都觉得可以用药物帮助我 , 家长为什么坚决不同意呢?”后来 , 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 , 亲子之间才达成了一致 。
“父母不应该回避孩子的问题 , 而是要给孩子真正的支持 。 ”沈慧分析说 , 心理压力大的孩子 , 往往觉得自己的痛苦是父母无法理解的 , 父母空口说的“支持你”显得很无力 。 “家长应当重视孩子除学习以外的成长过程 , 要发掘孩子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多的时候 , 不只是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你可以解决’ , 而是要真正采取具体的方法 , 共同面对问题”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心理老师蔡丹艺同样强调了“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 在她看来 , 初、高中阶段的孩子 , 同伴对他们自我认知的影响往往大于父母和老师 。 “虽然网课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教学资源 , 但学校和班级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 对成长来说还有很多作用 , 居家学习难免有所缺失” 。
“好久不开学 , 我想念学校的小伙伴了 。 ”不止一位中学生这样告诉采访人员 。 黄莹说:“虽然网课期间大家可以用手机聊天 , 但和学校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还是不一样 。 在学校的感觉更加亲密 , 我们可以聊一些琐碎有趣的小事 , 连蜜蜂飞进教室也能成为话题 。 ”
同伴距离远的问题怎么解决?蔡丹艺发现 , 一些班级自己发明了小妙招:在网课正式开始前20分钟就开放“打卡” , 每天由两位同学轮流值班做“主播” 。 “主播”有时会放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 ,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 然后带着大家哼唱;有时会介绍家里一件珍贵的物品 , 并讲讲背后的故事 。 4月是学校的心理月 , 学校请到了一位在纽约大学电影专业就读的校友 , 远程指导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 , 后来有16个班级都完成了这份有趣的“接力”作业 。 分页标题
不要再提“别人家的孩子”
“儿子快初三了 , 我希望他别再玩游戏 , 他却问我:放松时不玩游戏还能干什么?”吴玉兰是一位具有20年教龄、10年班主任经验的初中教师 , 但面对儿子 , 她却发现自己需要和他沟通的事儿还有很多 。
和很多家庭一样 , 连续几个月的亲子密切共处催生出不少矛盾 。 过去教育学生喜欢“速战速决”的吴玉兰 , 现在觉得“老师讲完就结束”的方式是不对的 。 从商量打游戏时间开始 , 她和儿子越聊越深入 。 “现在有些孩子其实内心很孤单 。 有的孩子沉迷游戏不做作业 , 可能是因为父母施加的压力太大 , 或者父母之间互相争吵 , 孩子得不到关注 , 缺爱 。 这是儿子告诉我的 。 ”
在学校 , 吴玉兰也遇到过“缺爱”的学生 。 预初年级有个男孩 , 过去在校表现一直很积极 , 经常来老师办公室问这问那;疫情居家期间却“失控了”:不做作业、不上传 , 接到老师电话时总是支支吾吾的 。 老师们后来才了解到 , 男孩平时在家由奶奶照顾 , 父母离异后 , 妈妈在外地 , 爸爸不大管 , 电子设备一直在身边 , 就控制不住玩游戏的“瘾”了 。
吴玉兰认为 , 解决这种情况的最好办法 , 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沟通 , 尤其刚进青春期的孩子 , 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言行中是否有异常 , 尽早介入 。 “小孩长大要面子了 , 亲子矛盾不像学习问题 , 一般不会告诉同伴 。 这时就需要家长、老师正面引导、沟通 , 打开心结 。 ”果然 , 这个男孩在吴玉兰的安慰和鼓励下 , 向她倾诉了内心深处的纠结 。
“还有一点很重要 , 就是家长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孩子作比较 , 这样很可能会让孩子关上心门 , 不再理你 。 ”
这条重要建议来源于吴玉兰的亲身经历 。 “家长在工作中压力也很大 , 回家面对孩子的学习情况 , 难免心不平、气不和 , 永远不满意 , 觉得都是别人家孩子好 。 我儿子小时候喜欢听我讲学生的事 , 现在却不愿听了 , 觉得我是在拿他跟别的孩子比 。 ”
吴玉兰认为 , 家长不像老师 , 和自家孩子说话时容易过度直接 , 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 “听话、懂事的孩子毕竟少 , 家长要学会放低身段、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对话 。 学着只说孩子现状怎么样 , 而不是老提别人家的孩子” 。
吴玉兰从儿子身上学到的另一点 , 就是亲子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 。 “十几岁的孩子其实已经懂得很多事 , 大人只不过经历过的挫折教训多一些 。 事实上 , 大人没法完全从气势上压倒孩子 , 孩子也只是需要你给一点意见 。 儿子告诉我 , 他知道我是为他好 , 却不认为我说的一定全对 。 这我赞同 。 ”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现在的孩子不再为物质操心了 , 更多是思考精神层面的东西 。 为什么要读书和生活?孩子在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答案之前 , 学习是缺乏动力的 。 ”蔡丹艺在心理教师岗位已经18年 , 这是她与这一代学生交流得出的感悟 。
“做一件事要么很有意义感 , 要么很有趣 。 学习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有趣 , 这就需要目标感和意义感 。 ”在蔡丹艺看来 , 许多家长已经习惯了上班、挣钱、养家 , 也想当然地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 以后升学、工作顺风顺水 , 却不能理解孩子对物质没有那么在意 。 还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好好读书 , 一边自己下班后也只是刷手机 , 这会让孩子觉得 , 生活似乎没有目标和意义 。
蔡丹艺认为 ,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只是学习成绩好 , 那么当花了很大精力都达不到目标的时候 , 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非常大 。 “有时候压力大不是关键 , 关键是孩子没有找到生活的目标感和意义感 。 如果有目标 , 压力自然会转化为动力” 。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 ”蔡丹艺总结说 。 孩子是看着家长、老师来决定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 生活中则会耳濡目染地养成处理情绪的方式 。 她曾遇到一个孩子离家出走 , 后来一问 , 孩子却不认为这是离家出走 , “因为这孩子曾看见妈妈吵架后摔门而出 , 过好半天才回家 , 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生气了就该这样处理 。 ”分页标题
怎样把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吴玉兰也有个经验 。 她认为 , 家长和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 , 适当地提一点小要求 , 而不是一下子要求太高 。 “有一点适当的压力 , 孩子能够快乐成长;完全不给压力 , 长大后也容易承受能力差 。 ”
在学校里 , 吴玉兰总是鼓励学生先做人、再学习 。 “学习能力有强弱差异 , 这都没关系 。 只要一个人心态正、积极向上、看上去阳光 , 周围人慢慢会接受你 。 ”毕业多年的学生回来看她 , 都说“好好做人比好好学习重要”这句话记得最牢 。 “我教过的学生中 , 有硕士、本科、职校毕业的 ,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做得不错 , 育人目的达到 。 ”她笑着说 。
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