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_本文原题:“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2020年3月29日 , 比亚迪召开了声势浩大的“刀片电池”发布会 , 比亚迪通过线上发布会宣布正式推出“刀片电池” 。
比亚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现场致辞中表示:“‘刀片电池’体现了比亚迪彻底终结新能源汽车安全痛点的决心 , 更有能力将引领全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重回正道 , 把‘自燃’这个词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 ”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本文插图
正是这次发布会让车载动力电池最不应被忽视的安全问题袒露在公众视野 。 平心而论 , “针刺实验”的“纠偏”针对的是整个行业而绝非某个具体企业——毕竟对于在新能源、特别是纯电动车型方面处于国内“一哥”、世界范围也是翘楚的比亚迪而言 , “刀片电池”所针对的三元锂电池和“传统”磷酸铁锂电池搭载的产品均数量可观 。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本文插图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 , 在发布会过后尚不足一个半月后的5月11日 , 在宁德时代举行的2019年度业绩说明会上 ,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强调“刀片电池是其2016年量产的CTP结构创新概念中的一种” , 且“电池的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 , 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同于电池的安全 。 ”此语一出 , 当然容易让人联想到比亚迪“刀片电池”发布会的结论 。 而如果考虑到时隔仅一天 , 5月12日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以下简称《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正式出台 , 其讲话内容和时机就更加耐人寻味 。
如果说曾董事长在说明会上的讲话还仅仅是“暗讽”比亚迪 , 那么接下来宁德时代针对自身产品的两次“针刺实验”及配合发布的内容就是明显的“杠”上了比亚迪“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所做的“针刺实验” 。 有趣的是 , 宁德时代的两次“针刺实验” , 一次钢针干脆未能刺透三元电池包 , 另一次虽然宁德时代方面宣称“电池没有质量损失、电解液未泄露、安全阀未打开、电池未起火” , 但其发布视频却因为清晰度与拍摄角度引发网友广泛质疑——毕竟比亚迪在“刀片电池”发布会上所做的“针刺实验”其公开透明是有目共睹的 。
针对公众质疑 , 宁德时代在近期通过其官方微博等渠道接连进行了解释 , 特别是5月25日 , 宁德时代官微发布《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 , 被认为是关于“宁比之争”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 在这番“总结”里 , 宁德时代指出“三元和铁锂电池各有特点 , 分别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国际认知从单体安全转向系统安全;中国标准与国际法规全面接轨 , 重心转向系统安全”等三点内容 , 单看这三点似无大碍 , 但如果深究“宁比之争”的前因后果及宁德时代的两次“针刺实验” , 值得商榷处颇多 。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本文插图
首先 , 事关车载动力电池的安全、并由此可直接影响产品使用者的安全 , “较真”理所应当 。 而从产品角度看 , 两相比较的“较真”总要有一个高低上下之分 , 到底该用什么来做衡量标准?宁德时代如果不认可比亚迪“针刺实验”的方式 , 当初大可不必“针”锋相对 , 既然《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已经出台 , 中国也并不缺乏权威的检测机构 , 完全可以提出申请 , 找到双方认可的方式由权威仲裁来一场透明的公开比试 。 但已经选择了“针”锋相对 , 就应视作认可了“比赛方式”和“比赛规则” , 无论用“针刺不透”还是其他理由“顾左右而言他” , 被认为是在回避问题或惧怕于己不利的结果并不为过 。 打个比方:一方是“传武大师” , 另一方是格斗狂人 , 观众要求比上一场 , 如果“大师”认为拳拳到肉太不斯文 , 那事先完全可以要求双方表演“沾衣十八跌”来一决高下 。 但如果认可了拳头分胜负 , 动手后发现不是对手再谈“术高莫用” , 你让观众朋友们怎么想呢? 分页标题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本文插图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本文插图
按照宁德时代 的说法 , “三元和铁锂电池各有特点 , 分别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加上进一步的阐述“铁锂电池是我国特色 , 具备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特点 , 是目前电动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应用主流;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 , 可有效解决私家车用户的历程焦虑 , 成为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的主流方案 。 ”这一段尤为值得商榷:按这一说法 , 是否意味着“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相比 , 在乘用车车载电池选择上可以牺牲或者忽视后者呢?“高安全、长寿命”的铁锂电池既然是“中国特色” , “高能量密度”是“全球主流” , 那么更重视安全性算得上与“全球潮流”背道而驰么?或者可以更进一步问一下 , 如果“铁锂电池是我国特色 , 具备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特点 , 是目前电动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应用主流” , 那么全球电动客车、物流车等商用车车载电池的方向又是什么呢?
从2015年到2019年上半年 , 宁德时代研发投入达60亿元、且近年来每年研发投入都接近公司收入的7% , 相比较科技方面的投入 , 宁德时代显然在“政策理解”方面同样不落后 。 也许正是5月12日出台的《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给了其勇气 。 否则怎会在“较针”后咬住“国际认知从单体安全转向系统安全;中国标准与国际法规全面接轨 , 重心转向系统安全”这一点来“较真”呢 。

宁德时代|“宁比之争”到底该“较真”还是“较针”
本文插图
但认真研读《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就应发现:《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删除了电池单体针刺测试 , 但同时增加了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 , 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由于单个电池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5分钟 , 应提供一个热时间报警信号——简而言之 , 对于事故发生后电池发热失控的风险规避不是更宽松而是更加严谨 。 参考新国标里推荐使用加热、针刺两种方法来触发“热失控”现象、并要求制造商可以任选其一 , 也可自行选择其他方法来触发热失控 , 不难理解新国标制定的初衷:用企业更容易采用的的方法来测试出更安全的车载动力电池 。 而“针刺实验”因为更难以通过 , 对于车载动力电池安全测试而言也更加严苛 。 换而言之 , 比亚迪“针刺实验”这根“针”如果从“严格要求”车载动力电池安全的角度考虑 , 更适合充当寻找行业痛点的“银针” 。 而宁德时代作为三元锂电池市场占有率超过51%的行业龙头企业 , 有足够的理由比其他同行更加重视车载动力电池安全性 , 按这个道理 , 宁德时代即使做不到 “针刺实验”的首提或率先实行 , 起码不应该是反对或质疑者 。
比亚迪与宁德时代近日来的争论 , 绝不是企业之争——尽管宁德时代是三元锂电池最大的生产商 , 但比亚迪同样有为数可观的产品搭载三元锂电池 , 研发安全性更高的车载动力电池 , 本就是领军企业的责任;正是基于这一点 , 这争论更不应是利益之争 , 但这场争论不仅非常必要 , 更来得及时——在《电池安全要求》新国标刚刚出台的当下 , 认真探讨一下车载动力电池真正的发展方向、探讨一下用什么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衡量车载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 无论对于行业发展还是消费者权益 , 都大有益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