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

据《旧唐书》记载 , 天宝八年(749) , 唐玄宗下诏开有道科试 , 宋州刺史张九皋(张九龄的弟弟)十分欣赏高适的才华 , 极力荐举他进京应试 。在此之前高适就以诗歌闻名 , 时任殿中侍御史的颜真卿是高适好友 , 也积极为高适扬名 。五十岁的高适终于否极泰来 , 应试及第 。考后不到十天就由一介布衣华丽丽转身 , 成了封丘县尉 。然而 , 这件事却成了李林甫“薄于文雅”的罪证之一 。
有道科属于制举 , 是科举制度的补钉 , 虽然与正儿八经的科举进士及第无法相提并论 , 但也是李唐拣举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 。按规定:“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 , 其次与出身 。”中举后所授官职的高低 , 需要根据其对策水平来评判 。高适捞了个县尉的官职 , 很显然要比仅给出身者好出许多 。
按唐制 , 县级政权分为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七等 , 京城所在地为赤县、京兆、河南、太原府所辖县为畿县 , 其余五等则根据人口、地理位置是否冲要等为区分 , 至开元十八年 , 六千户以上为上县 , 三千户以上为中县 , 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 。高适任职的封丘县属于紧县 , 虽然不如赤(京)、畿、望县 , 但优于上、中、下县 。
高适由一介布衣直接担任从九品上的封丘县尉 , 算不上荣宠 , 但也并非薄待 。比起其他人来 , 他应该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

「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如初唐诗人王无竞 , 仪凤二年“初应下笔成章举及第 , 解褐授赵州栾城县尉” , 栾城不过是中县而已;神龙元年 , 严挺之进士及第后再应制举及第 , 授常州义兴尉 , 义兴也是紧县;晚唐诗人李商隐在任校书郎之后 , 迁转官是弘农县尉 , 弘农也只是紧县而已 。
综上所述 , 紧、上县尉都是两任、三任官的迁转官 , 而高适此前就是个白丁 , 制举授官就拜紧县尉 , 也算是特殊待遇了 。相较于严挺之、李商隐 , 高适还属于优待 。而且 , 县尉是县里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 对于初入官场的菜鸟来说 , 有利于他们积累工作经验 , 熟悉行政业务 。没有基层的长期历练 , 如何在更高层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史家替高适抱屈 , 而当事人高适自己 , 却是漫卷诗书喜欲狂了 。他赴任时留别朋友作《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云:
忆昨相逢论久要 , 顾君哂我轻常调 。羁旅虽同白社游 , 诗书已作青云料 。蹇质蹉跎竟不成 , 年过四十尚躬耕 。
长歌达者杯中物 , 大笑前人身后名 。幸逢明盛多招隐 , 高山大泽征求尽 。此时亦得辞渔樵 , 青袍裹身荷圣朝 。
犁牛钓竿不复见 , 县人邑吏来相邀 。远路鸣蝉秋兴发 , 华堂美酒离忧销 。不知何日更携手 , 应念兹晨去折腰 。
历史上 , 许多知识分子一面标榜着清高 , 嘴里说着不为斗米而折腰 , 一面却汲汲于富贵、奔竞于权门 。
【「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李白杜甫如此 , 高适自然也不能免俗 , 诗中结尾处说是“去折腰” , 其实是种矫情 , 是种炫耀 , 如果没有“幸逢明盛多招隐”的话 , 高适又岂能“青袍裹身荷圣朝”?

「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 , 真正表达高适心情的 , 是其在长安授封丘尉时 , 所作《留上李右相》:
风俗登淳古 , 君臣挹大庭 。深沉谋九德 , 密勿契千龄 。独立调元气 , 清心豁窅冥 。本枝连帝系 , 长策冠生灵 。
傅说明殷道 , 萧何律汉刑 。钧衡持国柄 , 柱石总朝经 。隐轸江山藻 , 氛氲鼎鼐铭 。兴中皆白雪 , 身外即丹青 。分页标题
江海呼穷鸟 , 诗书问聚萤 。吹嘘成羽翼 , 提握动芳馨 。倚伏悲还笑 , 栖迟醉复醒 。恩荣初就列 , 含育忝宵形 。
有窃丘山惠 , 无时枕席宁 。壮心瞻落景 , 生事感浮萍 。莫以才难用 , 终期善易听 。未为门下客 , 徒谢少微星 。
这首诗是高适写给时任宰相李林甫的 。李林甫无疑是可以左右高适人生的主儿 。在诗中高适不吝笔墨 , 将李林甫描摹成与历史上贤相傅说、萧何比肩的人物 , 这与我们所知道的奸诈专权“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迥异 ,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入相至天宝十一年(752)仲冬去世 , 李林甫任宰相长达十九年 。在他担任宰相的时候 , 正是唐王朝发展到巅峰的时期 , 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 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 ,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 公私仓廪俱丰实” , 反映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 。
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已经由最初的励精图治变得耽于逸乐 , 曾经表示“天下无事 , 朕欲高居无为 , 悉以政事委林甫 , 何如?”唐玄宗这样说 , 也是这样做的 , 他做了甩手掌柜 , 躲在深宫中沉迷于道家的长生术 , 将政事全托付给了李林甫 。

「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事实证明 , 玄宗眼光老辣、可谓识人 , 李林甫历任吏部、刑部、礼部、户部、兵部 , 担任吏部尚书近十年 , 又曾担任过国子司业、御史中丞之类的“清望”官 , 有着丰富的任职经历 , 熟知中枢利弊 。玄宗对他信之不疑 , 为李林甫任相期间对经济、法律、军事各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提供了广阔舞台 。
在李林甫殚精竭虑的努力下 , 王朝国力蒸蒸日上 , 至有玄宗“用人多矣 , 方获我心”的感叹 。
从李林甫的一则小故事 , 就可以看出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做宰相合格与否?
王如泚的老丈人因伎术的缘故 , 很得玄宗皇上的宠信 , 一次居然趁着玄宗高兴 , 斗胆请赐女婿进士及第 。玄宗正在兴头上 , 也没有多考虑 , 一口答应了他的非分要求 , 并交由礼部去办理 。
李林甫问礼部侍郎 , 王如泚的文章水平如何 , 能否及第?
礼部侍郎也是个聪明人 , 既不敢违背圣旨 , 又不敢不如实回答宰相的问话 , 只好含糊其辞道 , 及第也可 , 落第也可 。
李林甫闻弦歌而知雅意 , 当即奏请玄宗 , 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材 , 绝非儿戏 , 如果这次为王如泚开绿灯的话 , 规矩的制定者带头破坏规矩 , “将何以观材?”
玄宗听了 , 也明白自己错了 , 只得收回成命 。
哪知道 , 王如泚得了玄宗金口玉言的承诺 , 已经在家中呼朋引类 , “宾朋燕贺、车骑盈门”大肆庆祝起来 。
消息传来 , 王如泚不由茫然若失 。
为维护科举的公开公正 , 李林甫甘冒得罪唐玄宗的危险 , 可见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态度 。

「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林甫另一个主要罪状 , 就是为了专权固位而排斥儒臣援引蕃将 , 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
其实 , 这个说法也经不得推敲 。
史料记载 , 玄宗朝担任宰相的共有三十四人 , 其中以战功入相者仅为八人 。将边事交由蕃将 , 唐立国之初即有此事 , 李林甫建议蕃将任节度使之职不过是历史沿革 。
天宝末年 , 安禄山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 , 哥舒翰兼任陇右、河西节度使 , 这样的重要人事任命 , 没有玄宗皇帝的首肯 , 李林甫哪里有权力任命?
玄宗在位期间 , 为避免两线作战 , 凡是西北方与吐蕃交恶时 , 就与东北的契丹、奚族保持友好往来;凡是与契丹、奚族处于战争状态时 , 就与吐蕃互派使臣、分界立碑 。盛唐边境几无宁日 , 唐王朝倘若在西北方全力出击 , 东北方则被迫退守紧缩边防 。分页标题
武则天掌权期间 , 因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的叛乱 , 不得不废置营州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 , 防线后撤至幽州 。到玄宗朝 , 东北防线无法再南移 , 只有死守幽州地区 , 才能确保河北的安全 。
起用安禄山、哥舒翰 , 不过是“以蛮夷攻蛮夷 , 中国之长算”的传统老套路 。“安史之乱”的爆发 , 不过是弄巧成拙 ,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而已 。
对于安禄山的使用 , 玄宗皇帝以为“以恩洽其心” , 安禄山就会肝脑涂地、忠贞不二了;而李林甫也意识到了边将权重的危险性 , 一边对安禄山胁之以害、诱之以利 , 一边遥领了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 , 加强了对其的钳制 。
后世有人认为 , 设若李林甫不死 , 安禄山必不敢叛 , 虽然历史不容假设 , 但也无法忽视李林甫对安禄山的威慑与稳定朝局的作用 。

「安禄山」此人不死,安禄山不敢反,大唐定海神针是怎么成为奸臣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林甫死后 , 继任者杨国忠根本无力驾驭局面 , 不但没有改变安禄山尾大不掉的局面 , 反而令他的权力又有所加强 。安禄山从心底瞧不上杨国忠 , “视之蔑如也 , 由是有隙” , 最终二人矛盾不可调和 , 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
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归咎于李林甫一人 , 是有失公允的 。
对大唐王朝 , 为相十九年的李林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 他又为什么被扣上奸臣的帽子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 , 唐玄宗仓皇西逃四川 , 肃王于灵武继位 。对于这次战乱 , 父子二人终究是要给天下臣民一个说得过去的交待的 , 逝去的李林甫顺理成章成了最佳“背锅侠”人选 。
从李亨被立为太子之日起 , 李林甫就对他各种构陷 , 逼得李亨两次休妻 , 二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
所以 , 当玄宗一行西狩行至马嵬坡时 , 变故突生 , 杨玉环香消玉殒 , 杨国忠死于非命 。李林甫当初迫害李亨 , 杨国忠正是帮凶 , 死于乱军中 , 也算是报应不爽 。而李林甫早已死去数年 , 将“安史之乱”的祸首安在他的头上 , 肃宗也算报了一箭之仇 。